“三项赋能”引领要素集聚扛牢盐碱地综合利用战略使命担当
发布时间:2025年08月29日 提交人:管理员

实施盐碱地综合利用,对于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。因其涉及领域宽、区域广、部门多,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,需要发挥好体制机制的引领作用,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盐碱地综合利用领域加速集聚,助力盐碱地综合利用取得创新突破。

一、实施背景

2021年10月,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东营视察时强调,“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、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”。东营市委编办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,聚力服务全市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大局,靠前一步、担当作为,针对科技、人才等创新要素“散”、“弱”、“少”的问题,靶向实施体制、机构、编制“三项赋能工程”,助力盐碱地综合利用创新要素“聚起来”、“强起来”、“优起来”,推动东营市盐碱地综合利用走在了全国前列。全国唯一的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落户东营,首届盐碱地技术创新大会等重要会议在东营召开。

二、主要做法

(一)坚持体制赋能、全域联动,助力盐碱地综合利用创新要素“聚起来”。针对盐碱地综合利用中存在的各县区、功能区、相关职能部门各自为战、重复布局、资源浪费等问题,坚持高位统筹、全域联动、协同攻关,推动实现盐碱地综合利用创新要素“握指成拳”、链式集聚。一是“一盘棋”谋划。成立高规格的市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委员会,由市委书记、市长担任“双主任”,9个县区、功能区和发改、科技等25个市直部门为成员单位;按照“产学研”一体化发展思路,整合设立综合协调、种业创新、人才科技和产业培育4个职能组,分别由专门的市领导挂帅,对全市盐碱地综合利用涉及的项目布局、人才引进、技术创新等重大事项进行统一研究、统一部署、统一推进。二是“一股绳”作战。根据部门“三定”规定,明确委员会成员单位在盐碱地综合利用中的职责任务,分别细化工作措施。其中,科技部门围绕科研项目申报、创新平台建设等细化要素保障;组织、发改、农业农村、自然资源等部门,分别在人才引育、项目规划、产业发展、土地指标等方面主动担当,全力以赴加强要素供给保障。三是“一条链”评估。对土地改良、种业攻关、成果转化、产业培育等任务链条上的部门单位,按照“沿链监管”的思路,采取“单位自评、实地跟评、民意测评、部门鉴评、领导点评、专家助评”的“6维评估法”,开展职能运行监管和机构编制使用效益评估,对部门服务保障盐碱地综合利用的职责履行情况进行跟踪问效,督促部门履职到位。目前,累计对黄三角农高区、现代农业示范区辖区内的17家企业、科研平台进行了实地评估;对市农业农村局“三定”规定进行优化调整,进一步强化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、农作物种子监管等职责任务。

(二)坚持机构赋能、平台引领,助力盐碱地综合利用科创资源“强起来”。按照建立盐碱地科技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要求,针对本土盐碱地科创资源个头小、力量弱的问题,发挥机构赋能作用,做强两大“国字号平台”,带动本土科创发展,为打赢盐碱地攻坚战提供“硬核支撑”。一是建强黄三角农高区“主阵地”。为充分发挥黄三角农高区作为全国第二个国家级农高区的平台优势,坚持省市联动、同题共答,对黄三角农高区管理机构和所属事业单位设置进行靶向调整,优化科技创新局、现代农业局和盐碱地综合利用服务中心等职能配置,更加聚焦服务保障盐碱地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责主业。进一步厘清黄三角农高区和属地政府、相关市直部门的职责边界,明确协作配合机制,推动协同高效履职。目前,黄三角农高区已建成包括3个国家级平台、10个省级平台在内的盐碱地综合利用创新平台集群。二是培强盐碱地国创中心科技创新“主引擎”。第一时间为国创中心进行新型研发机构事业单位法人登记,实行“理事会+专家委员会+主任”管理体制,承担国创中心平台建设、运营管理等工作,牵头搭建包括黄三角农高区总部和全国3个分中心、16个综合试验站、N个盐碱地特色产业创新基地的“1+3+16+N”协同创新体系。三是育强科研院所“大集群”。依托市农科院设立盐生植物与生态农业研究所,调整优化东营职业学院、市技师学院教学院系设置,推动本土高校深度参与盐碱地科研工作,聚力打造本土科研联盟。制定出台《东营市不纳入机构编制核定范围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监管服务办法》,支持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、省农科院、青岛农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在东营设立分支机构,有效激发科研平台集群效应。目前,东营市已汇聚中国科学院、中国农科院等高校院所58家。

(三)坚持编制赋能、引育并举,助力盐碱地综合利用人才配置“优起来”。针对盐碱地综合利用涉及的学科技术点多、高层次人才需求量大的特点,东营市委编办充分发挥编制资源撬动作用,为打赢盐碱地综合利用攻坚战提供有力的“智力支撑”。一是盘活存量保需求。研究出台《东营市市级事业单位周转编制管理办法》,结合机构改革、事业单位改革,通过机构撤并整合等形式,将沉淀的编制收回盘活,全市统筹1000名事业编制,建立“人才蓄水池”,保障盐碱地综合利用等重点领域引才需求。二是精准投放促引才。对黄三角农高区、发改、科技等重点部门单位提出的服务盐碱地综合利用编制需求,建立盐碱地“急需紧缺”人才编制手续办理绿色通道,简化办事流程,压减办理时限,助力高效引才。截至目前,已为黄三角农高区核增行政编制5名,为相关市直部门单位核增编制42名,下达用编进人计划206名。三是完善政策促留才。将落户东营的中国农科院、省农科院等大院大所引进人才纳入市“人才蓄水池”,进行跟踪管理。服务期满后,本着“双向选择、公开平等”的原则,择优聘用到市直事业单位紧缺急需的专业性岗位。近两年来,共引进盐碱地青年科技人才275名,其中选择在科研院所工作的有48名。

三、具体成效

一是为构建盐碱地综合利用科技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提供了“东营方案”。盐碱地综合利用涉及到土壤、耕作、水利、种子等多领域、多方面技术难题,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非常具有典型性。东营市委编办坚持系统集成思维,组织开展跨部门、跨层级、跨领域的重大体制攻关,推动形成了盐碱地科技创新举国体制“东营方案”。2024年5月,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期间强调,“总结推广山东东营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的有效做法”。目前,已成立由唐华俊等8名院士领衔,全国盐碱地领域28名顶尖科学家组成的盐碱地国创中心专家委员会,集聚全国盐碱地领域最具权威领军人才。

二是为机构编制部门自觉服务“国之大者”进行了积极探索。通过实施盐碱地综合利用“三项赋能工程”,进一步深化了对机构编制部门服务“国之大者”的规律性认识,就是要始终把政治机关定位体现在服务保障黄河重大国家战略、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具体行动上,就是要把机构编制这一重要政治资源用在刀刃上,就是要在重大任务攻坚中发挥好“先遣队”“尖刀班”作用。目前,通过“三项赋能工程”的实施,有效调动了有关部门单位履职尽责、担当作为的积极性,大抓盐碱地综合利用在东营积厚成势。

三是为发挥机构编制资源的“杠杆效应”和支持保障作用积累了经验。围绕全市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,找准服务保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,把工作重心放在优体制、调机构、强编制上,发挥机构编制的杠杆撬动作用,带动发展要素更多更好地向中心、重点工作集聚,产生推动高质量发展的“聚变效应”,催生了盐碱地农业新质生产力,推动东营在盐碱地综合利用领域取得了新突破。目前,已累计立项并发布盐碱地农业标准21项,筛选耐盐碱作物新品系68个,24个进入国家、省区域试验。